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AI“入侵”短视频,慌了谁

时间:2023-02-06 14:30:53 | 浏览:2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熊出墨请注意“注意看,眼前这个男人正在XX”毫不夸张,现在无论我们走到哪都很难逃过上面这个声音。虽然其在努力模仿人类的节奏语调,但还是能一耳朵就能听出来正在解说电影的,不是人,而是AI。输入文案,自动合成语音,AI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熊出墨请注意

“注意看,眼前这个男人正在XX”

毫不夸张,现在无论我们走到哪都很难逃过上面这个声音。虽然其在努力模仿人类的节奏语调,但还是能一耳朵就能听出来正在解说电影的,不是人,而是AI。

输入文案,自动合成语音,AI已成当下短视频批量化生产的标配。而在语音之外,影像亦是AI的主攻方向。

先是AI作画火出圈,抖音平台上,#AI作画的话题播放量达1.7亿次,#AI绘画的播放量更是高达11.8亿次。然后是文本生成视频,AI的内容生成能力再上一个台阶,Meta、Google近日陆续发布了由AI生成的短视频,百家号、TikTok等内容平台同样押注AI,更新相关辅助创作功能。

国庆期间《人民日报》官方账号还专门发布了一条AI绘画版《我的祖国》MV,全网网友喜闻乐见。

从语音到静态画面再到动态影像,至此,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短视频完成了全面渗透。

考虑到AI的进化速度,昨天还只会咿呀学语,今天就能凭空生成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的视频画面,担忧自然随之而来。镜头交给AI,创作者何去何从、平台怎样应对?

AI对短视频的“入侵”,牵扯出一系列值得讨论的问题。

用户爱看,不容小觑的AIGC

截至2022年中,中国短视频用户达到9.62亿,占整体网民的91.5%。在这样一个短视频大盘里,AI生成的内容的群众基础如何?

视频平台上近期兴起的一类内容可以作为参考。

选一首大众熟悉的歌曲,让AI根据歌词生成画面,组合起来便是一支由AI执导的MV。比如《漠河舞厅》《孤勇者》《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波西米亚狂想曲》等,都能找到相关的AI作画视频。

而且,此类视频的关注度也相当可观。以B站上《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相关视频为例,画面由名为“Midjourney”的AI绘画程序所作,9月30日发布,十余天时间其播放量累计达103.4万,点赞量4.4万。

“学了五六年美术,画功不如AI输入词条几十秒就出的画”,在看过视频之后,网友“奶酪”给出评价,“画不完美,可学习能力让人惊叹。”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奶酪开始在各个平台搜索相关内容。

切换到AI视角,感受算法模型对世界的认知,这其实正是AIGC赢得广泛关注的直接原因。

AI创作的静态画面已然火爆至此,若进一步升级为短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可以想象。

而从静向动,从二维升级三维恰是AIGC发展的大势所在,Meta和Google近期的动作就是风向标,二者先后发布了根据文本生成视频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Google发布的样片来看,AI不仅可以理解文字并生成高清动态影像,如骑马、冲咖啡等,还能在文字故事的基础上以影像呈现一段完整的长镜头,时长可达2分钟以上。

基于AI已经初步具备创作短视频能力的事实,有业内人士评论称,“随着AI对于短视频的‘入侵’与日俱深,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池里除传统的UGC(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以外,AIGC将占到更多比例,且流量号召力不容小觑。”

Gartner相关报告中也明确指出,预计到2023年,将有20%的内容被生成式AI所创建。2025年,生成性AI所创造的数据将占到所有已生产数据的10%,当下该比例不足1%。

同为创作者,AI与人类同台竞技

在同一条赛道里争夺用户的注意力,AI与创作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显现。Meta、Google的AI模型生成视频的消息一出,“抢饭碗”的言论便甚嚣尘上。

事实上,AI与人类之间的爱恨纠缠,并不是新鲜话题。聚焦到内容创作领域,不久前网友刚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辩论,起因为国外的一场艺术博览会把头奖颁给了AI绘画的作品,引来人类艺术家全体不服。

在深圳经营MCN机构的彭磊,公司运营着多个短视频平台账号,他认为,“对AI的反感可以理解,但是AI来抢饭碗、短视频行业要变天的说法站不住脚。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大概率是错的,之前也有过验证。”

举个例子,在短视频火起来之前,图文媒体时代,AI技术被引入写作,当时市场也一度悲观地预判文字工作者将被取代。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短视频行业绕不开AI,字幕、配音都是,接下来也会长期共存。大家使用技术目的是提高效率,可有些功能便利的代价就是影响作品整体观感。比如配音,AI永远是在模仿人类,对作品有要求的创作者来说一般是避开AI配音,因为它和真人差距明显,工业化痕迹太重”,彭磊表示。

另一位做影视解说的博主表达了相同观点,“按需使用,AI配音优势在于快速批量复制,以量取胜。真正的优质作品基本不会允许自己精心写的文案以那种机器声线读出来,以质取胜。”

因此,“AI技术在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放低了下限,上限依然靠的是人类创作者。”

这便是AIGC固有的局限性,AI作画、AI生成视频同样难以绕过。

以AI作画为例,在欣赏了多幅画作之后,奶酪发现,“AI作画初看惊叹,却非常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看多了感觉每一幅都在重复。”

在专业人士的解释里,之所以会有上述感觉,原因很简单,所有的AI作画都是在人类已经创造的画风、技巧之上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而且,机器更多只是表层理解,无法参透深意,就是常说的“没有灵魂”。

所以,当AIGC的新鲜感光环消散,观众的视线焦点回归内容本身,AI作画、AI生成视频将被重新审视。到时再说“抢饭碗”的话题,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从辅助创作到原创生成,平台的机遇与挑战

行业新技术的出现,除了直接影响到用户、创作者群体,平台方作为舞台的搭建者,自然也在密切关注。

第一阶段是「助手阶段」,AIGC辅助人类进行内容生产;第二阶段是「协作阶段」,AIGC以虚实并存的虚拟人形态出现,形成人机共生的局面;第三阶段是「原创阶段」,AIGC将独立完成内容创作。

参照李彦宏所讲的AIGC的三个发展阶段,纵观当前内容平